随着中国民航局对机上便携式电子设备使用政策的逐步开放,南航自2018年起已全面允许乘客在飞行模式下使用手机等设备。这种便利背后隐藏着严格的技术规范和安全要求。如何在享受数字生活的同时避免手机对航班起降造成干扰,成为每位乘客需要深刻认知并践行的责任。
正确设置设备模式
飞行模式的强制启用是保障飞行安全的第一道防线。根据南航《机上便携式电子设备使用规范》,所有手机必须全程开启飞行模式,并彻底关闭蜂窝移动通信功能。这一设置能阻断手机信号对飞机导航系统的潜在干扰,避免谐波信号与航空通信频率(如108-137MHz)产生共振。实验数据显示,未关闭蜂窝功能的手机在起降阶段可能产生高达0.3μT的电磁场强度,足以影响仪表着陆系统(ILS)的精确度。
关闭数据的必要性常被乘客忽视。南航特别强调,即使处于飞行模式,若蓝牙、Wi-Fi等非蜂窝功能未关闭,仍可能形成局部电磁干扰源。2019年某次航班备降事件中,调查发现正是乘客未完全关闭手机数据功能导致自动驾驶系统接收异常信号。乘客需通过系统设置确认“蜂窝数据”与“移动网络”图标完全消失,而非仅依赖快捷开关。
遵守阶段使用限制
起降阶段的绝对静默要求。南航规定:飞机滑行至起飞后20分钟、降落前30分钟,禁止使用任何尺寸超过31cm的电子设备,手机虽可手持但不得连接耳机或充电线。这一时段是飞行事故高发期,美国联邦航空管理局(FAA)统计显示,83%的电磁干扰事件发生在起降阶段。此时机载设备处于高频工作状态,任何外部信号都可能干扰甚高频全向信标(VOR)和测距仪(DME)的定位精度。
巡航阶段的规范操作。即便在允许使用手机的平飞阶段,乘客仍需避免将手机置于座椅缝隙或无人看管状态。2024年南航某航班曾因手机滑落至座椅机械装置导致襟翼控制系统异常。建议使用手机支架固定设备,充电时确保线缆不外露,避免设备过热引发锂电池燃爆风险。
配合机组人员管理
主动响应机组指令。当客舱广播要求关闭电子设备时,乘客需立即执行。南航飞行手册明确,在低能见度、雷暴天气或GPS信号受干扰时,机长有权要求全舱禁用电子设备。2023年重庆机场某航班因乘客拒关手机导致复飞,最终该乘客被处以刑事拘留。这种即时配合不仅能规避技术风险,更是法律规定的公民义务。
异常情况及时报告。若发现设备异常发热、信号自动恢复等状况,应立即通知乘务员。南航在每架飞机配备便携式电磁检测仪,可快速定位干扰源。2025年珠海金湾机场某次事件中,正是乘客主动报告手机自动搜索基站信号,机组及时启用屏蔽装置避免了一起潜在事故。
提升法律与安全意识
认清违法后果的严重性。根据《治安管理处罚法》第23条,飞行中违规使用手机最高可处5万元罚款;若导致航班备降或延误,更可能触犯《刑法》291条“危害公共安全罪”。2024年重庆法院判决的“陈某某编造威胁案”中,当事人仅因拨打电话即获刑1年,足见司法对此类行为的零容忍。
培养责任共担意识。国际航空运输协会(IATA)研究指出,每位乘客的安全行为可使飞行事故率降低0.07%。南航通过安全演示视频、登机口提示屏等多渠道强化教育,2024年乘客违规使用电子设备事件同比下降62%。建议乘客主动学习《南航乘客安全守则》,参加航空公司组织的“文明乘机”培训课程,将安全规范内化为出行习惯。
总结
在万米高空,一部未规范设置的手机可能成为威胁数百人生命的隐患。南航通过技术革新与制度完善构建了多维防护体系,但最终仍需依赖每位乘客的自觉遵守。未来,随着星链通信与抗干扰导航技术的发展,电子设备使用限制或将进一步放宽,但“安全至上”始终是民航业不可逾越的底线。建议南航持续优化设备检测技术,同时通过VR模拟体验等方式增强乘客认知,共同守护银鹰平安起降的每一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