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位手机号实名制实施后,员工在享受通信便利的也需要提高防范网络诈骗的意识和能力。结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反电信网络诈骗法》及相关防诈措施,以下是员工应对网络诈骗的具体建议:

一、严格遵守实名制管理要求

1. 规范使用单位手机号

根据《反电信网络诈骗法》第九条和第十条,员工需确保单位手机号登记真实信息,不得将已实名认证的手机卡转借、转售他人。若发现名下存在非本人办理的电话卡,可通过“一证通查”功能(如国家政务服务平台或运营商渠道)查询并注销异常号码。

2. 配合企业风险防控

若单位手机号被监测为涉诈异常号码,需配合重新核验身份,避免因未通过核验导致功能受限或被暂停服务。

二、利用防诈工具验证信息真实性

1. 核验来电身份

使用手机号实名信息查询工具(如“随你带”小程序),输入来电者提供的姓名和手机号,验证是否一致。若结果不一致,可直接判定为诈骗。

2. 安装反诈应用程序

下载“国家反诈中心”APP,开启来电预警功能,及时接收涉诈电话、短信的风险提示,并对可疑账号进行风险验证。

3. 定期自查名下账户

通过“云闪付一证查卡”“一证通查2.0”等工具,定期查询名下电话卡、银行卡及互联网账号数量,防止身份信息被冒用。

三、提升防骗意识和应对技巧

1. 识别常见诈骗手法

  • 冒充公检法或熟人:要求提供手机验证码、转账汇款时,需通过回拨电话(而非接听改号软件来电)核实对方身份。
  • 虚假链接或二维码:不随意点击短信中的链接或扫描不明二维码,避免手机植入木马程序。
  • 2. 警惕异常场景

    如接到“机票改签”“网购退款”等电话,需主动联系官方客服确认,而非直接按对方指示操作。

    四、及时举报与配合处置

    1. 主动报告异常情况

    若发现单位手机号被用于诈骗或收到可疑信息,应立即向企业安全部门及公安机关举报,提供通话记录、短信内容等证据。

    2. 配合运营商拦截措施

    利用运营商提供的防诈服务(如中国移动的“自定义号段拦截”功能),设置拦截高频骚扰号段(如400、952等),减少诈骗电话接入。

    五、加强技术防护与隐私保护

    1. 设置手机防骚扰功能

  • 苹果用户:开启“静音未知来电”和“短信过滤”,拦截非通讯录号码的来电及短信。
  • 安卓用户:通过第三方安全软件(如腾讯手机管家)标记并拦截骚扰电话。
  • 2. 保护个人信息

    避免在公共场合透露单位手机号,谨慎参与网络调查或抽奖活动,降低信息泄露风险。

    单位手机号实名制的实施为防范诈骗提供了法律和技术基础,但员工仍需主动配合企业管理制度,充分利用防诈工具,提升风险识别能力。通过“预防—验证—拦截—举报”的全链条防护,可有效降低受骗风险。若需进一步了解具体操作,可参考国家反诈中心官网或运营商提供的防诈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