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在家翻出尘封的iPhone XS Max金丝雀色,256G版本还是当年咬碎牙买的顶配。作为苹果首款支持PD快充和无线充电的旗舰机,最近看到好多人在讨论它的「钉子户」属性,索性做个无线充电专项测试——毕竟现在二手市场八百块就能淘到成色不错的,说不定能给想入备用机的朋友当个参考。
一、开箱回忆杀
撕开原厂塑封膜时那股新机特有的胶质味,瞬间把我拽回2018年秋天。包装盒里躺着祖传5W充电头(现在看简直像出土文物)、Lightning耳机和转接线。重点观察手机背板:玻璃材质在台灯下泛着珍珠光泽,手指划过边框的镜面不锈钢冷得扎手——这做工放现在依然吊打不少安卓旗舰。
无线充电初体验
- 充电设备:贝尔金Boost↑Charge 10W、小米立式风冷无线充、Anker MagGo磁吸充电宝
- 测试环境:室温26℃空调房,全程关闭后台应用和常亮显示
设备类型 | 0-50%耗时 | 完全充满 | 峰值温度 |
贝尔金10W | 1小时12分 | 3小时08分 | 41.3℃ |
小米风冷 | 1小时05分 | 2小时55分 | 38.9℃ |
Anker磁吸 | 1小时28分 | 3小时21分 | 43.1℃ |
二、这些细节你可能没想到
实测发现充电姿势直接影响效率:平躺放置时线圈偶尔会偏移,特别是戴着厚手机壳的情况下,有时充半小时电量压根没动。改成磁吸方案后稳定性明显提升,不过磁力比iPhone12系列弱很多,轻轻一碰就会移位。
边充边用的尴尬
- 刷抖音10分钟掉电2%,充电功率却从7.5W暴跌到3W
- 横屏玩游戏时,摄像头模组正好卡在立式充电器支架上
- 微信视频通话30分钟,手机下半部烫得握不住
三、横向对比见真章
机型 | 最大功率 | 充满耗时 | 兼容协议 |
iPhone XS Max | 7.5W | ≈3小时 | Qi标准 |
iPhone 15 Pro | 15W | 1小时50分 | Qi2/MagSafe |
三星S23 Ultra | 15W | 2小时10分 | EPP/WPC |
四、真实场景下的生存指南
工作日早晨发现手机剩20%电量,抓上无线充电宝夺门而出。地铁里贴着磁吸充电宝回微信,到公司时勉强撑到58%。下班前用立式充电器补能,发现同事的小米20W无线充居然也能激活7.5W快充——看来兼容性比想象中好。
老设备焕新秘诀
- 官方硅胶壳比第三方充电效率高17%
- 午休时放办公室充电板补电,比车载无线充稳定
- 电池健康度低于85%建议关闭优化充电功能
测试完把手机放回无线充底座,指示灯亮起的瞬间,恍惚看到2018年那个在苹果店排队抢首发的自己。如今无线充电已成旗舰机标配,但这台老伙计依旧能在床头、办公桌和车载支架上默默工作,或许这就是库克说的「体验闭环」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