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科技创业的浪潮中,一些不法分子以“创新”为名,编织出看似光鲜的商业模式和产品概念,实则为敛财骗局。宇飞机器人手机骗局便是典型案例,其通过层层包装的虚假信息,诱使大量投资者和消费者陷入困境。从原始股承诺到高科技功能,欺诈者精心设计的谎言不仅损害了公众利益,更揭示了市场监管与信息透明度的深层漏洞。

虚假的股权承诺

宇飞来的核心欺诈手段之一是以“原始股”为诱饵,吸引投资者成为代理商。早期宣传资料中,宇飞来将会员分为不同等级,承诺完成销售任务即可获得公司原始股及30%分红。例如,代理商需推广100个特权用户并完成30万元销售额,即可获得股权证书。记者调查发现,截至2017年8月,宇飞来公司仍为有限责任公司,未改制为股份制企业,且无任何代理商实际收到股权证书或书面合同。

这种承诺的虚假性不仅体现在法律层面。根据《证券法》,未经证监会核准向不特定对象发行股票属于非法行为。法律界人士指出,宇飞来所谓的“全员持股”模式本质是非法集资,代理商投入的资金因缺乏合法保障而难以追回。广西代理商谭明表示,任务量常被随意变更,无人真正完成目标,股权始终是“空中楼阁”。

传销模式的伪装

宇飞来的分销体系被包装成“创业机会”,实则为传销陷阱。消费者花费3999元购买F9手机即可成为分销商,通过发展下线抽取佣金。早期模式中,代理商需缴纳1万元代理费,并不断拉人头扩大团队规模。例如,代理商李清曾建立千人团队,但最终因亲友反目、团队崩盘而陷入债务危机。

这种模式的违法性已被法律界多次质疑。民间组织中国传销协会会长李旭指出,宇飞来为逃避监管多次变更说辞,但其层级返利、拉人头获利的本质未变。律师分析认为,该模式符合传销特征:以高额回报为诱饵,要求参与者缴纳费用或购买产品,并通过发展人员牟利。尽管宇飞来后期发布公告允许“自愿退转”,但实际退款机制形同虚设,受害者资金难以收回。

虚构的高科技功能

宇飞来的另一欺诈策略是夸大手机技术能力,制造“黑科技”噱头。其宣称F9手机可检测基因、脑电波,甚至识别癌细胞,并通过语音交互提供健康建议。代理商谭明回忆,官方曾演示“扫一扫检测微量元素”功能,但这些功能始终未实现。记者实测发现,F9仅能检测心跳,其他宣传均属虚构。

科学界对此类宣传提出强烈质疑。通信领域专家指出,基因检测需昂贵专业设备,手机传感器无法实现;健康监测功能若未经国家医疗器械认证,则属非法。宇飞来声称拥有5个研发中心和200多名高端人才,但记者调查发现,其注册公司多次因地址虚假、年报不实被列入经营异常名录,技术实力存疑。这些虚假宣传不仅违反《广告法》,更利用公众对科技产品的信任实施欺诈。

总结与反思

宇飞机器人手机骗局揭示了多重社会风险:一是利用金融概念(如原始股)和传销模式进行非法集资;二是滥用科技光环掩盖产品缺陷;三是通过企业资质造假逃避监管。其背后的运作逻辑,本质是利用信息不对称和监管滞后性收割利益。

未来需从三方面加强防范:监管部门应建立跨部门协作机制,对“股权承诺”“健康检测”等宣传内容进行前置审查;公众需提高对高回报投资和未经验证技术的警惕性;学术界可深入研究传销模式与科技诈骗的结合趋势,为政策制定提供依据。唯有如此,才能避免更多“宇飞来式”骗局借创新之名死灰复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