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管理者在制定政策以减少学生在课堂上使用手机时,需综合考虑管理规范、教育引导、家校协同和技术支持等多方面措施。以下结合政策框架和实践经验,提供具体建议:

一、明确政策框架与基本原则

1. 限制带入与统一保管

  • 教育部规定原则上禁止学生将手机带入校园,特殊情况需家长书面申请,进校后由学校统一保管,禁止带入课堂。政策应明确保管流程,例如设置专用保管柜、指定责任人(如班主任或年级组)。
  • 扩展设备管理范围:除手机外,部分学校将电话手表、平板电脑等智能设备纳入管控,避免替代性使用。
  • 2. 分层分类管理

  • 区分不同场景:如教学时间(含自习、考试)严格禁用手机,非教学时间允许在指定区域使用。
  • 针对特殊群体:寄宿生可申请在特定时段(如周末离校前)使用手机,但需规定使用时长和用途。
  • 二、细化管理措施与技术支持

    1. 建立校内替代沟通渠道

  • 通过设置公共电话、班主任热线、电子学生证等,满足学生应急联系需求。例如某校在宿舍、教室楼层安装免费固定电话,降低学生对手机的依赖。
  • 推广无手机化教学工具:使用离线学习设备(如专用平板)替代手机完成作业,避免“以手机布置作业”的变相依赖。
  • 2. 技术监管与空间管理

  • 引入智能管理设备:如可上锁的手机存放袋、电子屏蔽柜等,美国部分州通过财政拨款支持学校采购此类设备。
  • 加强巡查机制:教师、学生会定期抽查,结合监控设备辅助管理,对违规行为及时干预。
  • 三、强化教育引导与心理干预

    1. 课程与活动设计

  • 将手机使用教育纳入校本课程,通过班会、心理辅导等形式,引导学生理解过度使用手机的危害,培养自律能力。例如开展“数字注意力训练”,帮助学生掌握时间管理技巧。
  • 丰富课余活动:用社团活动、体育竞赛等替代虚拟娱乐,减少学生对手机的沉迷。
  • 2. 关注心理需求

  • 分析学生依赖手机的心理动因(如社交焦虑、家庭沟通缺失),提供个性化辅导。例如通过角色扮演、案例讨论,帮助学生建立现实社交信心。
  • 四、家校协同与违规处理机制

    1. 家校责任共担

  • 政策制定需家长参与,明确家庭监管责任。例如要求家长签署承诺书,限制学生在家使用手机的权限和时间。
  • 定期反馈机制:学校通过家长会、线上平台通报学生手机使用情况,促进家校信息对称。
  • 2. 分阶段违规处理

  • 首次违规:批评教育并暂扣手机至学期结束;二次违规暂扣至毕业,并记入档案;三次以上给予纪律处分。
  • 特殊情形豁免:如学生因医疗、安全等需紧急使用手机,需教师书面批准并记录用途。
  • 五、借鉴国际经验优化政策

  • 严格立法支持:如法国2025年起要求中小学生手机存入专用储物柜,俄罗斯立法禁止课堂使用通信工具。
  • 分层管理:日本允许高中生有限使用,但上课需关机;英国伊顿公学为新生配备仅支持通话的离线手机,智能设备由教师保管。
  • 六、动态评估与政策调整

  • 定期收集师生、家长反馈,评估政策执行效果。例如通过问卷调查分析违规高发场景,调整保管流程或教育策略。
  • 结合技术发展更新规定:如针对AI聊天应用、新型穿戴设备,及时扩充管控范围。
  • 总结:有效政策需兼顾“刚性约束”与“柔性引导”,通过制度规范、教育浸润、技术辅助和家校联动,帮助学生实现从“被动管理”到“自主管理”的转变。政策设计应预留灵活性,适应不同学段、地区的特点,避免“一刀切”引发的抵触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