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能很多人还记得,2017年iPhone X面世时,那个藏在屏幕下方的小圆点突然消失了。从那天起,苹果手机正式进入「刷脸时代」。但当我们习惯了抬起手机就能解锁的便利时,某些场景下还是会怀念手指轻轻一碰就能解锁的日子。

Face ID真的更安全吗?

苹果官方宣称,Face ID的误识别率仅为百万分之一,比第二代Touch ID的五万分之一高出整整20倍。这个数据来自他们自家实验室的测试报告,但实际使用中我们发现:

  • 戴墨镜或口罩时识别率明显下降
  • 双胞胎/长相相似者可能解锁他人手机
  • 手机平放桌面时需要特意低头对准

那些被遗忘的安全隐患

2013年德国混沌计算机俱乐部就成功用指纹照片骗过了iPhone 5s的Touch ID。虽然苹果后续改进了传感器技术,但生物特征的不可更改性始终是硬伤——你可以随时换密码,总不能换脸吧?

  • 在表格添加结构化数据 -->
  • 对比维度 Face ID 指纹识别
    识别方式 3D结构光 电容传感
    破解难度 需制作3D人脸模型 高清指纹膜可破解
    使用场景 需正对屏幕 任意角度触碰

    生活中的真实安全场景

    朋友聚会时把手机放桌上,微信通知亮屏瞬间就可能被瞥见内容;健身房更衣室里,手机平放在长凳上时根本没法快速解锁。这些场景下,原本可以盲操作的指纹识别反而更实用。

    特殊人群的烦恼

    建筑工人满手灰尘时、医护人员戴着手套时、主妇处理食材满手湿漉漉时,都会怀念那个轻轻一碰就能解锁的小圆点。更别说疫情期间全民戴口罩的日子,果粉们对着手机「挤眉弄眼」的场面已成集体记忆。

    安全与便利的天平

    银行APP的实践或许能给我们启发:招商银行等金融机构至今仍要求面容+密码双重验证。这侧面说明,单一生物识别技术仍有风险。当我们把所有鸡蛋放在「刷脸」这个篮子里时,是否也该保留其他选择?

    夜色渐深,咖啡馆里有人正对着手机做夸张的挑眉动作——这大概就是科技进化的某个可爱瞬间吧。或许未来的某天,屏下指纹技术成熟时,我们又能找回那个熟悉的小圆点,谁知道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