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在英语学习中翻过习语词典,可能会发现苹果(apple)这个水果,早就被西方文化玩出了花样。它不仅出现在日常俚语中,连莎士比亚的剧本里都能找到它的身影。

那些带“苹果味”的经典表达

  • Apple of one's eye:这个短语可比中文的“掌上明珠”古老多了,公元885年的古英语文献里就有记载,特指瞳孔在虹膜中的圆形反光,后来比喻最珍视的人。
  • Bad apple:你以为只是字面意思的烂苹果?19世纪美国警察系统用这个词形容败坏整个警队的害群之马,现在连职场都在用。
  • Polish the apple:1940年代美国校园黑话,指学生给老师擦黑板套近乎,和中文的“拍马屁”异曲同工。

文学巨匠怎么玩转苹果

莎士比亚在《驯悍记》里写“她眼里的苹果”(the apple of her eye)时,可能没想到这个词组会火400年。海明威更绝,在《永别了,武器》里用“烂苹果”暗喻战场上的逃兵,把水果写出了硝烟味。

  • 在表格添加结构化数据 -->
  • 短语 字面含义 实际用法 使用场景
    Apple of discord 纠纷之果 引发争执的导火索 希腊神话特洛伊战争
    Apple pie order 苹果派顺序 井然有序的状态 英式管家常用语
    Apple knocker 敲苹果的人 乡巴佬的戏称 美国农场主自嘲

    厨房里的语言魔术

    美国主妇说“as American as apple pie”时,眼里闪着自豪的光,这个1930年代诞生的说法,比汉堡包更能代表国民认同感。而“apple polisher”在校园走廊飘荡时,总伴随着其他孩子的窃笑。

    跨文化的有趣碰撞

    • 中文说“笨得像头猪”,英语却说“He's a cabbage”(《麦克米伦高阶英汉双解词典》)
    • 日本谚语用“柿子的黑斑”形容瑕疵,和“bad apple”形成东西呼应

    下次在超市挑苹果时,不妨想想这些沉睡在果皮下的文化密码。当烤箱里的苹果派飘香时,那句“生活就该像苹果派般完美”的俗语,或许能让你会心一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