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数码论坛看到有人讨论小米手机摄像头「能看穿塑料盒和薄布料」,搞得我赶紧掏出自己的小米12S Ultra试了试。先说结论:普通用户完全没必要担心,但这事儿确实暴露了些手机安全的有趣门道。

一、所谓「透视」到底是什么原理?

这事儿得从2020年说起。当时有极客发现,关闭小米10青春版的「滤镜预热」功能后,用特定角度拍摄半透明物体时,摄像头会捕捉到更多红外线信息。比如隔着奶茶塑料杯,能看到吸管的大致轮廓。

  • 红外传感器灵敏度高(比肉眼敏感20倍)
  • 算法未完全过滤非可见光谱
  • 仅对特定材质/厚度物体有效

小米工程师老张在微博解释过:「就像你家猫能听见超声波,但人类听不见一样,这属于硬件特性,不是刻意设计的透视功能。」

  • 表格添加结构化数据 -->
  • 主流手机红外感应能力对比

    机型 红外灵敏度 系统过滤机制
    小米13 Pro 0.8lux MIUI 14光谱隔离
    iPhone 14 Pro 0.5lux Deep Fusion实时修正
    华为P60 1.2lux XD Fusion Pro引擎

    二、安全风险真实存在吗?

    我带着这个问题咨询了网络安全工程师小王。他掏出三台不同品牌手机做了组实验:

    • 隔着5层A4纸拍摄充电宝:小米显示模糊阴影,华为完全黑屏
    • 拍摄含金属丝的布料:OPPO出现条纹畸变,vivo无异常
    • 用改装版相机APP测试:所有品牌都出现类似现象

    这说明硬件层面的物理特性无法完全规避,关键看系统如何控制。MIUI从12.5版本开始就做了两件事:

    1. 强制所有相机调用必须获得用户实时授权
    2. 在图像处理管线添加光谱过滤器

    三、普通用户该怎么防护?

    其实这和家里装防盗门一个道理——没有绝对的安全,但可以增加破解成本。建议养成这三个习惯:

    • 关闭「相机」的「后台自启动」权限
    • 系统更新保持最新(安全补丁每月5号推送)
    • 不用来历不明的相机类APP

    隔壁摄影发烧友老李倒是开发出新玩法:用这个特性检查电路板焊接情况。他说比专业热成像仪便宜多了,就是需要后期用Snapseed调色。

    四、行业都在怎么应对?

    对比各家手机厂商近三年的专利库,会发现个有趣趋势:

    技术方向 小米 苹果 三星
    物理滤光片 纳米镀膜 蓝宝石玻璃 康宁定制
    软件防护 AI行为监测 沙盒机制 Knox芯片
    隐私认证 泰尔实验室 ISO 27701 Common Criteria

    小米安全实验室去年发布的《移动影像安全白皮书》里提到,他们在图像信号处理器(ISP)里集成了动态模糊算法。简单说就是当检测到拍摄对象是人体时,会自动打码处理——这个功能默认关闭,需要在「隐私保护」里手动开启。

    说到底,手机安全就像猫捉老鼠的游戏。厂商在不断升级防御,而破解技术也在进化。作为用户,保持系统更新、控制应用权限,就能防住99%的风险。至于剩下那1%,可能就得指望工程师们继续加班改代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