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电梯里听到谭维维的新歌,没忍住跟着哼了几句。这种被广告歌"洗脑"的经历,大概谁都遇到过。但要让手机广告歌曲真正打动目标用户,光靠旋律上头远远不够。
一、找准手机用户的听觉密码
去年小米用《Are You OK》魔性改编打开年轻人市场,OV系则爱用抒情慢歌打动女性群体。谭维维的声线自带力量感,像去年给某国产品牌唱的广告歌,副歌部分的高音能把人震醒。
用户群体 | 听觉偏好 | 谭维维适配度 |
00后数码控 | 电子音效+快节奏 | ★★☆(需编曲调整) |
职场白领 | 舒缓旋律+品质感 | ★★★★(自带高级声线) |
小镇中年 | 怀旧元素+方言彩蛋 | ★★★(可加入民歌元素) |
二、把广告歌变成生活BGM
上周去手机卖场,听见导购员用谭维维的歌当演示机铃声。这种场景化传播比硬推广有效得多——就像前年荣耀把广告歌改编成广场舞伴奏,大妈们跳得带劲,手机外放功能也展示得明明白白。
- 通勤场景:地铁广告屏同步播放MV
- 办公场景:制作手机闹铃特别版
- 娱乐场景:短视频挑战赛BGM
三、歌词里藏手机卖点
去年某品牌把"超长待机"写进歌词,结果变成KTV必点曲目。谭维维给某折叠屏手机唱的主题曲,副歌转折处突然降调,配合"折不断的热爱"这句歌词,听得人起鸡皮疙瘩。
见过最聪明的植入是某游戏手机的广告歌,把散热功能写成"热情不发烧",既符合产品特性又保留歌曲意境。这种软性植入比直接喊参数高明得多,就像朋友推荐而不是推销。
四、让听众变成传播者
小区超市王阿姨最近总哼谭维维的新歌,问起来才知道她在全民K歌录了手机广告曲,还得了200个赞。这种UGC传播比明星代言更可信,毕竟普通人不会为了广告费假装喜欢。
- 发起方言翻唱大赛(四川话版点击量最高)
- 制作DIY混音工具包(可加入手机提示音)
- 设置超市购物小票彩蛋(扫码听完整版)
传播方式 | 成本投入 | 转化效果 |
传统电视广告 | 高 | 品牌认知度+20% |
短视频二创 | 中 | 产品搜索量+35% |
线下场景渗透 | 低 | 门店试听转化+40% |
五、别让好歌变快消品
记得前年有支手机广告歌火遍全网,结果三个月后品牌方换了代言人,歌也下架了。这种短期操作实在可惜,好歌应该像手机系统那样持续更新——比如每年推出季节限定版,或者结合新机型做remix版本。
公交站台遇见个戴耳机的学生,哼的调子听着耳熟。走近才发现是半年前那支广告歌的变奏版,这种延续性传播才是真的成功。就像手机用久了会产生依赖,好听的广告歌也应该成为用户生活里抹不掉的背景音。
雨打在手机屏上,外放的音乐突然变得立体起来。商场里的演示机还在循环播放,几个年轻人跟着节奏轻轻点头,掏出了同款手机开始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