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在家看电影时,我总要先摸黑找三个遥控器——开投影仪、调音响、降窗帘。直到有天发现手机顶部的红外发射器,这个不起眼的小孔竟藏着改变生活的可能。
一、被低估的红外超能力
现在约35%的智能手机配备红外模块,像华为P系列、小米旗舰机都保留着这个传统功能。不同于蓝牙/WiFi需要配对,红外控制就像「即插即用」的硬件密语,老式空调、新买的机顶盒都能听懂。
1.1 红外工作原理
当你在手机里选择「松下电视-开机」,设备就会发射特定频率的红外脉冲。就像摩尔斯电码,不同闪烁组合对应着电源键、音量调节等指令。我实测发现有效控制距离约8米,隔着玻璃也能用。
二、从单控到联动的进阶玩法
要实现设备联动,关键是把零散指令打包成场景模式。以小米「万能遥控」APP为例:
- 创建「观影模式」时,依次录入:
- 投影仪开机信号
- 音响切换至AUX输入
- 电动幕布下降至1.5米高度
- 设置语音触发词:「灯光师就位」
控制方式 | 响应速度 | 设备兼容性 | 安全性 |
红外遥控 | 0.2-0.5秒 | 传统家电 | 需直视设备 |
蓝牙控制 | 1-3秒 | 需智能设备 | 10米内可操作 |
2.1 跨品牌设备兼容方案
实测发现,不同品牌设备的红外编码存在差异。解决方法是在APP里选择「学习模式」,用原装遥控器对着手机发射信号。这个过程就像教鹦鹉学方言,我的夏普空调和索尼电视就这样被「驯服」了。
三、真实场景实测手记
在15㎡的卧室搭建测试环境:
- 老式格力空调(2008年产)
- 极米NEW Z6X投影仪
- DIY的Arduino窗帘电机
通过Tasker软件设置地理围栏,当手机GPS检测到距家200米时,自动发送红外指令提前开启空调。实测温度从32℃降到26℃约需11分钟,正好走到家门前完成降温。
3.1 那些年踩过的坑
- 红外发射器被手机壳遮挡(解决方案:开孔直径需>3mm)
- 吊灯红外干扰(频段冲突时改用WiFi补充控制)
- 指令发送间隔<0.3秒会导致设备「死机」
四、红外+的无限可能
配合树莓派搭建的中继系统,我在公司就能遥控家里的设备。当红外信号到达网关后,通过IFTTT触发更多操作:比如关空调的智能插座会切断电热水器电源。
增强方案 | 有效距离 | 部署成本 |
锡纸反射板 | 提升40% | 0元(易拉罐改造) |
红外转发器 | 全屋覆盖 | 89元起 |
阳台上晾着衣服,手机突然收到下雨提醒。轻点预设的「紧急模式」,晾衣架自动收回,窗户同步关闭。看着雨点打在玻璃上,庆幸当初没把这个小孔当摆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