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帮朋友公司做招聘,发现手机端发个广告门道真不少。上个月他们在某平台砸了五千块广告费,结果收到200份简历里合适的不到10份。这事儿让我琢磨明白个道理:在手机端招人就像夜市摆摊,位置选错、招牌不亮,再好的货也卖不出去。

一、先得看清自家摊位该摆哪儿

去年智联招聘的报告显示,83%的求职者首选手机端找工作。但不同人群的"活动区域"差异大得像不同次元:

  • 00后技术宅:GitHub技术论坛刷帖,B站看代码教程
  • 宝妈求职者:小区业主群互推,快手看兼职视频
  • 高端管理岗:领英刷动态,得到听商业课

真实案例:奶茶店店长招聘

大学城店在饿了么商家后台发骑手招聘,3天招满;商场店在抖音拍店员做奶茶的短视频,播放量破万。但要是反过来操作,效果可能差十倍。

  • 在表格添加结构化数据 -->
  • 行业类型有效投放渠道踩坑重灾区
    互联网技术岗V2EX、掘金社区朋友圈信息流
    餐饮服务岗美团商户端领英私信
    财务审计岗本地财税微信群快手短视频

    二、广告文案要像精准射箭

    见过最离谱的招聘广告写着:"招聘优秀人才,待遇从优"。这种正确的废话在手机端等于自杀,屏幕滑动速度比翻书还快。

    • 痛点刺激法:"告别996,我们真能准点下班"
    • 场景带入法:"工位看得到陆家嘴夜景的会计岗"
    • 拒绝套路:"不写'弹性工作',我们就写'偶尔加班'"

    薪酬描述的学问

    前程无忧的数据说,带具体薪资的广告点击率高47%。但写法有讲究:

    失败案例优化方案实际效果
    薪资面议初级6-8K,三年经验+30%简历质量提升2倍
    五险一金每月1号准时缴纳社保35岁以上求职者增40%

    三、让广告自己会挑人

    手机端投放有个隐藏功能:用平台算法当免费猎头。去年帮物流公司招司机,在快手投广告时设置了三个条件:

    • 常看汽车内容
    • 账号地区在长三角
    • 近期搜索过"找工作"

    结果单次点击成本从3.2元降到0.8元,招满20个司机只用了三天。这比在招聘网站发传统广告省了六千多预算。

    四、回复速度决定成败

    手机端求职者的耐心只有24小时,这个数据来自猎聘的调研报告。我们做过对比实验:

    回复速度到面率入职率
    2小时内68%45%
    24小时后19%7%

    现在团队要求HR把招聘账号和微信绑定,收到简历就像接外卖单那样及时处理。有个小窍门:设置"快速回复话术库",把常见问题做成快捷回复模板。

    五、让老员工当活广告

    最近看到最聪明的操作是某跨境电商公司的操作:让95后员工在B站发《在公司食堂吃垮老板》的vlog,视频里自然露出招聘信息。这个视频带来的简历,比他们官网同期收到的还多三倍。

    其实手机端招聘说难也不难,关键是要把冷冰冰的招聘广告变成活生生的人际连接。就像小区门口水果店老板,他知道常客的口味,新到的荔枝该在业主群发图还是朋友圈喊话。当你的招聘信息能让求职者觉得"这说的不就是我么",这事就成了大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