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OpenAI发布浏览器新品Atlas的第二天,夸克做了一次很是微妙的更新,加入了左滑切出AI助手,也就是俗称的ChatBot功能,刚好和ChatGPT互换位置。ChatGPT atlas和 QuarkChat,完全逆向的两条路。

诚如钱钟书他老人家说得好,围城就是外边的人想进去,里头的人想出来。

在全球大模型的闭源和开源两条路线上分别作为「扛把子」的OpenAI和阿里巴巴,突然都想活成对方的样子,除了戏剧性的巧合之外,可能终究开始要回归一种必然。

一种直面上下文才是AI时代最重要的用户资产的必然。

· · ·

先来看看夸克的新版交互,通过点击AI助手的按钮和左滑屏幕两个交互动作,都能进入一个新的对话界面:

夸克撞上的不止豆包-DoTmT分享网

甚至在用户停止App进程之后,再次访问依然会停留在此前打开的对话窗里:

夸克撞上的不止豆包-DoTmT分享网

这种交互体验,兼顾了两种类型的用户,并最终将他们合并到同一个场景里:

习惯和AI对话的用户,可以一直保持连续性,习惯浏览器、工具使用的高频夸克用户,仍然有过去简洁的、可自定义的路径。 

根据外界的传言,支持助手模块的闭源模型可能是Qwen3-Max的订制超大杯,阿里终于把压箱底的Sota模型拿出来2C供货了。

可以这么说,夸克的Chat界面无限接近了豆包,但对话风格大不同。

从交流过程里,也能明显察觉到信息密度的饱和,以及熊熊燃烧的Tokens:

夸克撞上的不止豆包-DoTmT分享网

甚至还能直接给夸克网盘提供资源:

夸克撞上的不止豆包-DoTmT分享网

这多少解释了,为什么有媒体在披露这次更新的项目代号「C计划」时,会推测出「吃豆人」(Pac-Man)的离谱影射。

收敛一下,所谓的「C」,应该还是ChatBot,只不过夸克要做的可能是Agentic Chat,可能和国内的同行都还不太一样,在野心上与OpenAI殊途同归。

因为似乎它和阿里一样,既意识到了上下文的资产价值,还确实的足够拥有创造上下文的工具(Tool-use)。

所以OpenAI才会一再强调ChatGPT的长期记忆,这种无法迁移的理解深度,已经成了基座模型差距缩小之后的独特价值,包括GPT-5上线初期大量用户抗议那个体贴幽默的4o不见了,所有的差评其实都是在证明OpenAI的战略收敛。

而现在,轮到夸克来为阿里趟出一条通向消费级AI应用的新路了。

· · ·

夸克已经是活跃用户规模最高的国产AI产品,没有之一,根据AIGCRANK的日活榜单,截至今年9月,夸克的日活要高过豆包和DeepSeek。三者的月活都已过亿,竞争必然难分难解。

夸克撞上的不止豆包-DoTmT分享网

但在更严苛或是教条的标准看来,夸克因为并非模型即应用AI产品,把它统计进来多少有些不公平竞争的因素,别人都是在这波AI浪潮里从0开始发展用户,而夸克则是带着从浏览器时代就积累下来的用户「有备而来」。

无论如何,局外养成影响局内发育的例子并不少见,夸克的处境在于,它先做了相对更难规模化的那些事,在浏览器、小工具、搜索三大传统场景拿到了门票,再在上面搭建一个更容易理解的ChatBot,再次摘了桃子。

从产品来看,夸克的「超级框」此前需要承担的需求已经过于复杂了:

输入网址,是访问网站,输入关键词,是搜索结果,输入问题,是唤出对话,这对建立用户心智的考验巨大,所以趁着ChatBot还是市场教育最为成熟的产品形态,把它独立成夸克的「B面」,顺理成章。

如果说夸克的「A面」,是一个被全面AI化的万能入口,浏览器、搜索、网盘、学习、小说、扫图一应俱全,那么夸克的「B面」,就是一个能将上面这些内容消费产生的上下文打包集成的ChatBot。

这才是夸克这次微小更新带来的潜在变数,对于这款App的使用者而言,Qwen将不只是最强大的模型,同时还会是最懂他们的模型。

这也是大模型行业洗牌的后果之一,不自带上下文资产的ChatBot,生存空间只会日益逼仄,这和模型本身是否足够聪明无关。

· · ·

都说浏览器是大厂射程以内的靶子,做得再好,都是在为Chrome培养市场,然而细数下来,Atlas、Dia、Comet前仆后继的跑步入场,大有「不撞南墙不回头」的气势。

毕竟,浏览器是一个比ChatBot更主动、更能获取上下文的入口,有志气的AI公司必须知难而上。

很多人——包括我在内——使用主流AI产品的方式,是要不断的喂材料给它,网页、文件、素材多多益善,由此增强AI对于需求的判断准度,但是这种分享动作本身,就充满了反时代的机械感。

如果这些消费绝大多数都是在浏览器里完成的,那么为什么不能用浏览器直接来解决呢?

ChatGPT不是没有做过浏览器插件,它的Chrome扩展一度因为能够实现劫持Google的搜索结果而被下架,但终究还是要做Atlas的原因还是在于,全链路的控制太重要了。

插件只能获取有限的上下文,对单项任务固然有帮助,但在终生伴随用户这个宏伟目标底下,完整的上下文才配得上大兴土木的建设。

所以浏览器就成了不可或缺的一环,尤其是在Web生态尚且健康的海外市场,让AI直接介入邮件处理、文档编辑、以及「所见即所得」的一切场景,自建浏览器是最方便的选择。

虽然浏览器的生态位在中文互联网有些不一样,但还是那句话,因为夸克本质上也不仅仅是一款浏览器产品,它把最难的事情都做完了,现在摆在眼前的工作反而简单了起来。

就是把全球最强的Qwen系列大模型,封装到C端应用的ChatBot里,用数亿月活用户,补上「叫好也叫座」的后半部分。

· · ·

夸克这款产品的想象空间,远比它在眼下表现出来,要辽阔得多。

虽然打通数据需要相当份量的时间与流程成本,但满功率的夸克,应该是能把用户的浏览、搜索甚至看的小说、刷的剧集全都带进ChatBot的自带上下文里的。

相当于久而久之就是在为每个用户训练一个独属于他自己的高精度模型。

想象一下这些提示词的实现:

「从我这个月拍过的所有考研真题里,找出错误率最高的一批,重新来考考我。」

「下了300G的奥斯卡电影资源大合集,根据对我的理解,筛选出我最感兴趣的,并单独建一个文件夹保存,其余的删了。」

「从我这个月刷过的资讯里,筛选出最重要的10条,做成月度简报给我。」

能明白吗?这就是消费行为和对话行为融合之后的射程范围,也是在我看来,夸克未来的必经之路。

越是在日常工作里高频使用AI,就越是会对智能涌现那些动辄炸裂的话题脱敏,哪有那么多的涌现,人工智能和人工智障的区别往往只在一念之间,而这个一念,才是最昂贵的东西。

与其雕琢提示词,不如补足上下文,这是过去一年多的时间以来,AI工程师们反复念叨的咒语。 

从这个角度来看,新的夸克就像一辆泥头车,撞上的减速带包括Atlas、豆包甚至方兴未艾的Agent市场,以后的画面会很精彩。

不管传说中的「C计划」是否存在,这轻巧的一下右滑,是阿里史上少有的通过产品而非打仗开始的一系列动作,而且穿透性极强。

10年前,阿里收购UC浏览器,曾是当年的史上最大宗互联网并购案。在很多人认定移动浏览器不过是信息流的小份额场景时,在大厂的角落里,一个个不起眼的小工具推出,坚持首页自定义搜索无广告,因为相信Tool-use,夸克悄悄长大。

在高饱和度的市场高举高打,在低渗透率的市场打磨产品,阿里这家公司眼看着越来越有想法了,知道怎样确保「优势在我」,和美团比无限弹药,和抖音比场景架构,从此Qwen没有大规模消费端产品的尴尬也成为了历史。

不再刷题,而是出题?